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故事网!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 登录

网站导航

搜索:
最新推荐

厦门鸿山慈善会在会展...
    鸿山慈善会在会展中心举办“厦门国际佛事展(...

云南省佛教协会举办“...
     2018年10月17日,是中国传统...

东方山佛教协会赴罗田...
    东方山佛教协会赴罗田佛教福利院慰问 搬运慰...

第五届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理论实践学术研讨会上海开幕

      2017-11-01 15:54:12  来源:当代佛教  作者:当代佛教

 

 第五届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理论实践学术研讨会上海开幕.jpg
(图片来源:资料图)

        2017年10月28日,由上海大学文学院和台湾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五届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理论实践学术研讨会”在上海星云文教馆盛大开幕。开幕式由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道安佛学研究中心主任程恭让主持,上海大学副校长段勇、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楼宇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王志远、上海大学文学院院长张勇安、星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妙士法师、人间佛教研究院院长妙凡法师、上海星云文教馆馆长满莲法师,以及来自海峡两岸多所著名大学近40位学者和部分2017年人间佛教写作奖学金博硕士研究生等近百人出席。

  在开幕式致辞中,大会总召集人程恭让教授回顾“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理论实践学术研讨会”自2013年第一次举办以来的发展历程,指出以往几次研讨会对星云大师人间佛教各方面、近现代人间佛教的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并取得丰硕成果。这些成果为丰富当代中国佛教的思想论述、深化对人间佛教理论实践的理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届研讨会一方面继承深度探讨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会议传统,同时将以“佛教社会化”为主旨,与会的专家学者将就佛教思想信仰的社会性、现代人间佛教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开幕式后,楼宇烈为大会展开《人间佛教是中国佛教的根本特质》主题演讲。他提出佛教有两个特点,一是主张缘起论反对神创论,一是主张人的命运由人创造。佛教在印度的消亡,是因为在发展中逐渐失去自身特色而导致,所以一些佛教学术研究一味追求印度佛教“原意”的做法是不恰当的。中国佛教的研究要“去印度”,这并不是否定印度佛教,而是要弘扬佛教的根本传统、中国佛教的优秀传统。

  那么,中国佛教的特色是什么?楼宇烈认为太虚大师“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的判断非常准确,其实生活中处处有禅,时时有禅。他进一步提出来源于禅宗祖师的三步修行次第,即“做本分事”、“持平常心”和“成自在人”,显然,禅宗把大乘佛教以来打破出世与入世隔阂的思想,真正落实到生活之中。很多人怀疑人间佛教是不是把佛教神圣性降低了、世俗化了,楼宇烈认为,这是用西方宗教理念认识佛教的结果,西方文化把神圣性和世俗性对立,其实中国是“人圣性”,在生活中达到人圣,达到人圣性和生活化的一体性。所以研究中国佛教,不能离开人间佛教的特色,这才是中国佛教的根本所在。

  上午第一场研讨会分A、B两场举行,在A场研讨中,四川大学邓子美教授发表《人间佛教与当代多元文化社会——略论囿于传统之思维》一文,指出“传统”是人类价值之源,但是同样具有不可靠性,导致了当代价值的迷惘和纷争。进而审视全球各大主要文明,并依据太虚大师、星云大师的思想,指出“交流”与“教育”两条解决之道,尤其是可以超越传统的“佛陀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唐忠毛教授发表《人间佛教的“现代性”与「“传统性”——从太虚大师到星云大师》,提出佛教中存在“人间性传统”与“超越性传统”,人间佛教既有现代性,又有传统性。进而指出,现代性其实可以理解为现代人的根性,人间佛教的现代性特质属于“理性”,既是中国佛教现代化发展的特质,也是因应现代人的根性。人间佛教随顺理性,要理直气壮地承认,这恰恰是基于佛陀本怀而做出的随顺“理性”的态度。

  佛光大学谢大宁教授发表《人间佛教必须要回答的几个思想问题》,提出中国古代“山林佛教”的产生并非因为教理问题,是受制于各方面的约限而产生。但是当代“山林”从某种意义上说已不存在,即社会整体俗世化。故而人间佛教必然要面对三个大问题:一是悲心是否可以内涵于菩提心,二是佛教如何和理性化、知识化的架构脉络相融,三是佛教该如何更好地处理情欲的问题。

  浙江工商大学丁建华老师发表《基于空有之争维度的人间佛教研究》,详细梳理了佛教史上的空有之争,提出在佛教根本教义的探究中,空有之争呈现出人间与佛教的张力,并指出人间佛教可以视为“空有之争”在近代的一种呈现方式。

  扬州大学樊沁永老师发表《权变与善巧方便——佛教汉译的文化摄受与抉择》,从文字源流角度梳理了“权变”和“善巧方便”两个概念的汉语基本意涵,然后从儒家内部梳理了权变概念的主要思想,并通过佛教翻译过程中“权巧方便”与“善巧方便”的抉择,考察中华文化摄受印度佛教问题,进而探究权变与善巧方便概念的儒佛异同。

  在B场的研讨中,台湾南华大学哲学与生命教育系尤恵贞副教授发表《佛教经典诠释的现代意义与生命教育义涵》,结合其从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经验,从生命关怀的角度,探讨佛教经典的现代诠释与生命教育之间的关系。

  上海大学文学院程恭让教授发表《从胜鬘经看佛教的社会思想理论》,以印度三世纪中期的大乘佛教经典《胜鬘经》为中心,通过对该经所包涵的丰富深刻的佛教社会思想理论的梳理和研究,探讨了佛教传统经典与人间佛教的互动关系,以及近现代人间佛教在推动佛教转型过程中的“社会思想”、“社会理论”和“社会化”问题。

  南京大学常红星博士发表《人间佛教两性平等思想研究》,梳理了自太虚大师倡导人间佛教以来,两性平等问题在佛教界所引起的关注与讨论,以及在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所取得的成绩和影响。

  如实佛学研究中心赵梅轩研究员发表《悲华经》的秽土思想对“人间佛教”的实践》,通过对《悲华经》所强调的秽土成佛思想的研究,认为《悲华经》可以对人间佛教的发展提供经证与实践上的引导意义。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王彬副研究员发表《菩萨行的现代转型——以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理论实践为中心的探讨》,认为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现代化”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即“改变疏离大众型的佛教、落实信仰生活化的佛教”,“改变精英学术化的佛教、推动宣教通俗化的佛教”,“改变封闭局限性的佛教、实现文教开放性的佛教”,“改变性别歧视性的佛教、倡导女众平等化的佛教”。

  此次研讨会共安排4场次研讨,将于10月28日、29日分别在上海星云文教馆和上海大学举行。除了论文研讨,还安排主题演讲、茶话会和参观上海大学等活动,期为与会专家学者提供充分交流学习的机会。


整理:中国当代佛教网--佛教新闻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沪ICP备06053729号]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