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陆中国当代佛教网-故事网!

微博 微信 欢迎关注
中国当代佛教网公众号
客服

注册 登录

网站导航

搜索:
最新推荐

厦门鸿山慈善会在会展...
    鸿山慈善会在会展中心举办“厦门国际佛事展(...

云南省佛教协会举办“...
     2018年10月17日,是中国传统...

东方山佛教协会赴罗田...
    东方山佛教协会赴罗田佛教福利院慰问 搬运慰...

首届人间佛教社会学论坛在上海星云文教馆举行

      2018-05-21 14:03:44  来源:当代佛教  作者:当代佛教

 

首届人间佛教社会学论坛在上海星云文教馆举行

     2018519日至20日,首届人间佛教社会学论坛在上海星云文教馆举行。本次论坛由财团法人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中国社会学会宗教社会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机构的二十余名学者参与讨论  

首届人间佛教社会学论坛在上海星云文教馆举行

李向平教授

    大会召集人华东师范大学李向平教授指出,社会学本质即是一种以佛陀本怀为底色,经由佛教信仰共同体实践的社会运动,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社会观念,其社会实践也回应了有关制度、组织等重要的社会学问题。

首届人间佛教社会学论坛在上海星云文教馆举行 

程恭让教授

    开幕式上,上海大学道安佛学研究中心暨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主任程恭让教授指出,佛光山人间佛教弘法历程的社会实践,是对佛教深刻社会思想的再度发展和亲身弘扬。此次论坛是首次在大陆地区以社会学等视角探讨人间佛教的论坛,具有深刻的学术意义。

   作为宗教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宗教社会学不仅是古典社会学的重要领域,在当代中国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透过对中国佛教及其信仰方式变迁的考察,以此为线索,重新检视佛教思想变迁、社会实践、组织互动、信仰规则,既可丰富宗教社会学理论的中西对话,也能为宗教的社会治理提供解决方案。本次论坛中,与会学者的学术论文主要集中于以下主题:

   首先是人间佛教的社会史研究。宗教的历史研究,既是宗教研究人文取向的主要进路之一,也是探讨宗教发展史的重要研究方法。宗教的社会史及其社会思想史,则在此基础上引入了社会维度,拓展了既有的研究取向与问题意识。

首届人间佛教社会学论坛在上海星云文教馆举行

圣凯法师

   清华大学哲学系圣凯教授讨论了中国佛教社会史研究“生活、主体、内在”的三种转向,并以“僧众”为“关系主体”、“实践生活主体”、“方法主体”为脉络,建构以僧众为中心的中国佛教史研究和社会生活图景。

   上海大学文学院程恭让教授围绕《杂阿含经》佛法义理的脉络和星云大师《人间佛教佛陀本怀的解读》,指出了原始佛教佛陀教法深切关怀人类福德问题的根本旨趣,阐释了佛陀教法旨在为人类探求幸福生活、圆满福德之道的核心实质,并讨论了人间佛教的三大核心价值与星云大师对佛教社会思想的新贡献。

首届人间佛教社会学论坛在上海星云文教馆举行 

唐忠毛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唐忠毛教授以近现代上海居士佛教为中心,讨论了佛教共同体的近代演变与当代发展。在唐教授看来,中国佛教文化今后将会在“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的国际交往中扮演重要的文化使者角色。为了实现这一战略构想,佛教的世界共同体建设也是应有之意。基于人间佛教的基本理念准则,建立世界性的人间佛教共同体当是未来人间佛教建设的宏伟目标。

   其次是人间佛教的信仰方式。信仰方式作为联结信仰实践与信仰关系的中介,对宗教的发展变迁举足轻重。

   华东师范大学李向平教授讨论了佛光山人间佛教的制度建设与信仰方式的关联,指出唯有在制度组织的基础上,人间佛教方能以社会建设的行动单位,参与社会建设与公共生活。人间佛教或佛教在人间社会的制度即是一种行为规则,一种以信解行证为主要内容的信仰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引导社会、净化人心的价值规范。人间佛教的信仰方式与制度运作机制正在构成一种确定而神圣的价值体系和社会组织,成为中华文化、社会建设的重要社会力量。

   四川大学段玉明教授从佛教信仰仪式的历史发展进入,讨论了人间佛教信仰仪式的当代变革。他提出,佛教是最有社会学创见的宗教,佛光山的人间佛教仪式,诸如佛化婚礼、神明联谊会等,以佛陀本怀为准则,是面向社会、面向人间、面向人类发展出新型的佛教仪式,能够成为佛教参与社会的成功表率。

首届人间佛教社会学论坛在上海星云文教馆举行

李峰教授

    华东政法大学李峰教授认为,佛光山人间佛教以培养菩萨公民为基点,克服了个体化社会中的自我中心主义,并将人间佛教带进公共领域,成为实现社会关系有序整合的“凡圣之桥”。廖杨教授与韩恒教授则不约而同地聚焦于人间佛教的社会贡献与学术影响。

   第三是有关宗教社会学理论本土化实践的探讨。社会学理论既是对既有社会事实的高度概括,同样是推进宗教社会学研究的思想源泉。

首届人间佛教社会学论坛在上海星云文教馆举行

何蓉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何蓉教授从太虚大师的思想文本入手,从学术史和宗教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太虚大师的社会思想与实践,并深入讨论了汉传佛教的社会学意义。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黄海波认为,西方宗教社会学理论中,神圣与世俗、超验与经验、公共与私人、认信与归属等等对立概念,导致了理论上的若干困境。人间佛教及其公共佛学的中道不二与圆融无碍的思维方式,为摆脱这一局限和建构宗教社会学的中国话语提供了有益进路。

   上海社会科学院赵翠翠博士认为,情感与仪式视角下的“人间佛教”考察,已经呈现出星云大师之深刻的佛教社会学思想,并能基于信仰形成一种精神的文化结构。

   福州大学甘满堂教授从宗教市场理论与社会交换论角度出发,指出当前中国大陆佛教,无论是都市佛教还是山林佛教都要践行人间佛教的理念。“社区佛教”即是社区化发展的平民路线,密切与周边社区联系,开展社区公益服务,才可实现“人间佛教”的宗旨。

首届人间佛教社会学论坛在上海星云文教馆举行 

李建欣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李建欣教授在闭幕礼指出,佛教研究乃至宗教研究的人文取向,与学科发展及其制度设置有关。宗教学仍不成熟,需要各学科互相认同,共同参与。改变宗教学的学科地位对宗教学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本届论坛,与会学者围绕社会学视角下的人间佛教发表了各自的论文,并展开了热烈的评议与讨论。与会学者集中展开的生动论述,为此次人间佛教社会学论坛奉上了精彩的学术盛宴。这些基于不同角度的讨论,共同构成了当前人间佛教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研究特色和学术关注。

    四海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人间佛教的理论与实践,共议人间佛教的社会学议题,不仅反映出佛教社会学研究的公共特质与学术拓展性,也体现了佛光山人间佛教对于人间佛教社会研究的密切关注,更彰显了星云大师及佛光山人间佛教的内容广度、思想深度与现实情怀。

整理:中国当代佛教网--佛教新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沪ICP备06053729号]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